讲述人:周颖菁,1996年武汉大学中文系(现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入职武汉大学留学生办公室(现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任专职教师。现为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
1996年6月我硕士研究生毕业,彼时研究生颇少,特别是武大这样的名校,所以毕业时我有好几个工作选择,高校、政府部门、电视台等。我当时并无明确的人生目标,更无清晰的职业规划,面对这些不同性质的工作单位,不知如何选择。父母建议我留在武大,于是我便听从,这样至少省事,不过是把宿舍从枫园搬到湖滨。就这样,我懵懵懂懂地成为了当时还叫“武汉大学留学生办公室”的一名对外汉语教师。
时光倥偬,转眼已27年。常认为时光平淡,一名普通老师的生活不过是日日类似的重复,然仔细一想,27年的时间,发生了太多,单位的名称从“留学生办公室”到“留学生教育学院”到“国际教育学院”,学科的名称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到“国际中文教育”,湖滨到枫园的路从泥泞土路到坦途,教学楼从破旧工厂车间改造的两层水泥小楼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枫园教学楼。而这近三十年的时间,赐予我的最大的财富应是教过的几百名学生,他们从世界各地而来,汇聚到珞珈山下的枫园。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写写他们。
过去的学生
教过的学生太多,这里就写我的第一届学生和印象深刻的学生。
二十多年前的事情大多忘记,但非常神奇的是我至今仍清晰记得第一届学生的名字和样貌,记得作为新手老师第一次上课的情形。
在水泥小楼的二楼,靠外招马路的第一间教室,是中级班,我教口语和听力,用的教材是《中级汉语听和说》。上课铃响,我紧张地走进教室,见到我职业生涯的第一批学生。学生不多,捷克的什捷潘、鸽子、维基,德国的施明强和白素珍,泰国的李创鑫,日本的堂园花纪子和松见琴世。什捷潘戴一副圆框眼镜,虽是青年,却已有浓浓的知识分子气质;鸽子令人吃惊地是位彪形大汉;维基淡金色卷发,相貌甜美;施明强是德国硬汉,目光锐利,长发披肩;和白娘子名字相仿的德国女孩儿非常害羞,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李创鑫个子高大,却长相俊秀,举止温柔;堂园花纪子容貌秀美,聪慧精明;松见琴世相貌朴实,满脸谦逊,有些紧张。
那时我和他们年龄相仿或稍长,战战兢兢、照本宣科、平淡如水地开始了第一课。一个学期的课上下来,长进也甚微。但学生给了我极大的宽容,给予了我很大的鼓励,学期中和学期结束的时候,我收到了他们送的一些异域风情的小礼物,这些礼物至今摆在我的书房,略微褪色,是时光的痕迹。
之后也有很多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捷克的邰云笙,温润如玉,对中国传统文化信手拈来,仿佛从古代中国走来;有一年的班长胡歌,热情真诚,很有号召力,现在已是中国援建巴基斯坦一个大型水电项目的骨干翻译;韩国女孩儿文卿,下课总是追着我问问题,满满的认真和求知欲,回国后她总是第一时间和我分享好消息,过了HSK6级、考上了独木桥那边的公务员;法国女生冬月舞,在国际文化节以一曲优美的芭蕾惊倒全场,在特别的那年,在一个影响很大的公众号视频里,我突然看到她,她眼中含泪地说,“我想念武汉,想念武汉大学”;优雅又活泼的韩国奚琴演奏家李京昡,第一次上课时认真地自我介绍,“我是武汉媳妇”。
而这些年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学生是松尾智子。有一年开学的时候,我给进修生进行分班面试,面试问题回答完,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是一个老人”。她确实是我教过的年纪最大的学生。那个学期我教中级综合课,第一次上课结束后,她有些小心地问我是否可以课上录音,以便下课再听。我自然允许,心想年纪大的人学语言太不容易。然而她的第一次作业就让我吃惊,工工整整,准确率非常高,第一次考试便接近满分,以后的次次考试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她唯一比较弱的是发音,但她并不羞于开口说,总是一板一眼认真地慢慢说,并乐于接受我的纠正。
她腿脚不好,我开始以为只是一般的风湿病,后来见她有时拄杖行走,才确定她是腿有残疾。她也并不避讳,告诉我她年轻时是一名舞蹈演员,后来受伤不能再跳舞。这样重大的人生挫折似乎并没有给她留下抹不去的阴影,或者阴影已艰难地抹去。她性格开朗,脸上总是明媚的笑容,和比她年轻许多的同学融洽地打交道,没有什么代沟,腿脚残疾也不影响她参加各种活动、和校内校外的中国人交朋友。
学期结束,我让学生做一次总结发言,她的发言题目是“我的梦想”。她说,几年前,她对中文和中国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努力自学,越学越入迷,心里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一定要到中国学习。然而她面临很多困难,首先就是她的腿脚不方便,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另外就是经济问题,她的丈夫是一位古巴音乐家,日语不好,她是他的经纪人,帮他在日本联系、安排工作,她来中国就意味着丈夫没有工作机会,他们也失去了经济来源。但是来中国学习是她内心挥之不去的声音,她的丈夫也支持她不管怎样也要实现梦想,于是便有了她来武大的经历。
现在的学生
2022年到2023年这一学年的学生,特别值得一提,因为他们的整体优秀,让我对未来事业的发展更充满了期待。
2022年9月开始的秋季学期,我担任汉语言专业本科二年级的口语课教学。除了本科二年级的学生,这个班还有一些具有同等汉语水平的进修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进修生,汉语水平都相当不错,学习也非常认真,课堂参与度很高。
这个班越南学生六名,陈阮金银是班长,诚恳宽厚,一丝不苟,学汉语不到一年就通过了HSK6级;芳英,热情开朗,多才多艺;明玉,年纪较长,格外珍惜学习机会,非常勤奋;桥庄,能写会画,颇具才情,发言水准很高;琼芝性格活泼,充满好奇心;清红以前曾在武大学习过,她的发言每次都指向一个主题——“我好想武大”。泰国学生四名,李秀林汉语娴熟流畅,声音甜美;张思义乖巧伶俐;陈宝珠踏实稳重;吴晶晶温和细致。土耳其学生三名,艾夏雨思维活跃,善于表达,即使是在线上,也能引燃气氛;美瑶多才多艺,有一次视频发言她带大家游览伊斯坦布尔,落落大方,令人印象深刻;妮莎自律好强,自我要求很高。日本学生平泽桦菜,发言并不特别主动,但发言精准到位,作业也十分出色。智利学生冯涛,对中国传统文化达到痴迷地步,摄像头里他的房间,是中国书法、中国画和红灯笼组成的微型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学生罗佳,很有自己的想法,发言总有独到的观点。朝鲜学生李哲成,成熟稳重,谦谦有礼。俄罗斯学生沈梅莉的发言,让大家领略了森林和冰雪中的风景。韩国学生林泰勋,汉语水平高,当时他已在武大,常回答大家的一些疑问,帮助解决问题。英国学生周海丽,个性十足,她以前来过中国,会和大家分享在中国的见闻。印度尼西亚学生佟年,课外是一名潇洒的乐队鼓手。喀麦隆学生朱风,多次在征文、中文歌比赛中获奖。
虽然是线上,但因为有学生们的配合,每次课都很顺利,而几名学生整个学期熬着时差上课,让人心疼也感动。偶尔一两次学生没上线,后来会告诉我是实在太困没听到闹钟响,会看回放。有次上课冯涛突然掉线,发微信让我等一下,过了一段时间又重新上线。后来他告诉我那天智利发生了大地震。
两年多的线上课经历,让我们老师已成为虚拟教学的熟手,学生们也克服困难非常配合,但虚拟技术无论如何熟练,也比不过人和人真实的交流。2023年3月,线下课开始。线下课的这个学期,进修生单独组班,成为中级2班,我教本科二年级口语和中级2班阅读。本科生悉数归来,进修生中冯涛、明玉、桥庄申请下个学期来武大,英国周海丽和土耳其妮莎继续在本国大学学习,除了他们,其他进修生也都来了武大。
师生从线上汇聚到珞珈山下东湖畔的枫园教学楼,熟悉的陌生人终于见面。三月初的武汉已是春始,学院门口的枫树长高了不少,珞珈山草木更为葱茏,令人百感交集。
线下课的效果自是线上课无法比拟,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们开始真实的大学生活,实实在在地感受学校、武汉和中国。他们在武大图书馆看了书,赏了樱花,拍了凌波门的日出,观看了五四青年节学校盛大的晚会。他们学了中国画,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去了北京。
他们参与了学院和学校的不少活动,其中让他们难忘的肯定有张思义参加的“武汉大学十佳歌手”大赛。经过海选、初赛和复赛,张思义进入了最后的决赛,但武大校园活动超乎想象的大阵势让她非常紧张,多次想退赛,最后在老师们和同学们的鼓励下,她勇敢地站上了决赛舞台,取得了第4名的好成绩。决赛当晚,大家早早到梅园小操场,为她加油打气,结果出来,大家为她高兴喝彩、激动落泪。这是属于青春的经历,真正的大学生活拉开了序幕。
这个学期学院有一件大事,就是迎接来华留学质量认证专家组的现场审查,我们本科二年级口语课被抽选。学生们既紧张又好奇又期待,那天走进教室的时候,我有些吃惊地看到平日素颜的女孩子们都画了淡妆。听课时学生们非常配合,展现出了良好的水平和风貌。他们真心把自己看作是珞珈学子,想为学院、学校增光添彩。
下个学期学生们将进入本科三年级,相信他们会取得更大的成绩。他们也将有更多的跨文化体验,酸甜苦辣都会让他们成长。而毕业之后,他们会像众多的学长,把中文、中国文化、中国形象转播到世界的各个地方。
回首望去,当初茫然的选择,让我成为了一个和世界相连的不普通的人。这些年来,从学生那里,我得到了一个辽阔的世界,学生对我的信任和惦念,是时光中的琼瑶,让我平淡的人生变得绚烂。
近三十年的时间,遇到的人和事也不全是美好,也有不少着急、不解,甚至是生气的时候,但记忆似乎总愿过滤掉不快,保存美好,而且即使不快尚有些微淡影,也是斑斓色彩中的一种。
“桃李满天下”,是人们最常用来说教师成就感的话,但我一直觉得有失偏颇,感觉其中隐隐有教师泽被学生的居高临下,而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更让我觉得,师生的相遇,是一场互相成就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