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顺应“一带一路”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与教学发展,2017年8月26、27日,由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湖北省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协会主办,新疆大学预科学院承办的“‘一带一路’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讨会”在新疆大学学术交流中心顺利举行。
武汉大学翟汛教授、中山大学周小兵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张华教授、新疆大学科研处于坚老师及各高校部分教师受邀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由开幕式、学术前沿专题报道和科研成果重点汇报环节组成。
在开幕式上,新疆大学预科学院院长刘正江致辞。刘院长充分肯定了两校联合办学术研讨会的意义,认为学术研讨能够展示自我风采、展示科研成果,并希望通过本次会议,感受学术魅力、碰撞智慧火花、提升学术水平。
武汉大学翟汛教授在致辞中也表示武汉大学、新疆大学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上相同。今后更要深化两校、两院的在其他领域的深层次合作。
会议第二阶段,中山大学周小兵教授做了题为“教材库建设与教材评估”的专题报告,报告指出了怎样寻找、使用、处理教材等问题,向大家展示了目前正在建立的教材库的基本情况。并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汉语教材还存在幼儿、中小学教材少、区域性教材缺乏等问题。在教材评估方面注重学生的使用和体验,同时通过实例证明教材需可用性、通用性、科学性、准确性兼顾。
北京语言大学的张华教授特意为此次研讨会准备了“人才培养铺设‘一带一路’ ”的专题报告。张教授指出了几个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一带一路”中最需要走出去的是什么?中国文化的精髓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和为贵?怎样用文化促进“一带一路”的发展。在他看来,中国的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的走出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的推广,因为这些仅仅是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他认为,一个国家文化的真正推广在于其文学对世界的影响。
在重点汇报阶段,与会老师就汉语的本体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任务以及新时期下汉语国际推广如何更好的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建设战略等问题进行了汇报、讨论和交流。通过思想观点的交融和碰撞,与会学者们进一步促进了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研讨会气氛热烈,内容丰富,观点新颖,令人耳目一新。研讨会结束之际,双方均表示希望这样的活动今后能持续开展,加强两校、两院在科研和教学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