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从义乌商城到南湖红船:国际学子解码中国发展之路

时间:2025-06-09 15:38:18 来源: 点击量:

2025年5月末,我校11名商务部援外高级学历学位教育项目学员走进浙江,在四天的社会实践中,围绕“非遗匠心、商贸创新、红色精神”三大主题,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中国发展逻辑探索。这些来自亚非发展中国家、攻读医学、法学、经济学的青年学子,亲身感知中国经济脉动,触摸文明传承与时代变革的交汇点。  

 

非遗馆:解锁传统技艺的“活态密码”

在浙江省非遗馆,余杭纸伞的竹骨蚕丝、东阳木雕的千年刀痕,成为留学生解读中华文明的密钥。埃塞俄比亚学生德瑞比在锡雕体验中感叹到:“金属在手中延展成莲花的过程,让我理解了‘工匠精神’——它不仅是技术,更是对完美的执着追求。”这一体验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让非遗绽放光彩”的指示精神。学员们更发现非遗正焕发新生:鲁山布老虎成为年货爆款,晋城剪纸通过电商销往欧洲,传统技艺在市场中迸发活力,为发展中国家文化遗产的活化提供了可鉴样本。  

 

 

义乌商贸城:从“鸡毛换糖”到数字丝路

义乌国际商贸城的数据令学员们震撼——全球80%的年画、60%的节日用品从这里发往234个国家和地区。当利比里亚学生亨瑞手握3D打印的龙舟摆件时,商户吴锐介绍:“这批订单经‘义新欧’班列直达波兰,海外客商有时还要求空运加急,七天铺货欧美商场。” 数字化贸易平台与跨境物流系统构成的供应链网络,让国际学生了解到“这里没有资源禀赋,却用‘无中生有’的商业模式改写全球贸易规则。”  

 

 

南湖红船:汲取发展中国家的精神力量

在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的红船前,一场关于“精神赋能发展”的讨论悄然展开。埃塞俄比亚医学生艾丽亚联想到故乡的贫困医疗现状:“‘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与中国医疗队援非时说的‘在沙漠建医院’何其相似。” 从红船启航到改革开放,中国以精神凝聚驱动跨越式发展——这正是学员们眼中发展中国家亟需的软实力。

 

 

本次实践是武汉大学国际学生国情教育的重要环节。此前,留学生们已通过乡村振兴讲座了解科技兴农,在社区义卖中践行公益,而浙江之行进一步打通了他们的认知闭环:从义乌商贸法规洞见法治与市场的共生关系;在非遗中药香囊里发现传统医学智慧;纳米比亚区域经济研究者则将红船精神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并置思考。

 

 

这些学员们未来将义乌模式、非遗活化经验、精神赋能逻辑带回母国,开启中国经验的全球实践。红船桅杆上的丝线,在留学生手中绵延,一端系着余杭纸伞的竹骨,另一端拴住义乌商城的全球订单,共同编织出文明互鉴的壮阔图景。此次考察进一步培养了国际学生的知华友华爱华情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拓宽国际视野,深化跨文化理解,为其未来成为促进中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奠定坚实基础。(文:谭瑞欣 图:谭瑞欣、吴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