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国际学生深化对中国语言文字的认识,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国际学生汉语学习的兴趣,丰富国际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展示青春活力,营造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我院于3月29日举办了“诵读中国 诗韵流长”中国经典诗文朗诵比赛。
来自13个国家的30名参赛选手以单人或组合形式,选择了让自己感悟颇多的作品参赛。朗诵作品既有千古流传的经典诗词作品如《水调歌头》、《将进酒》、《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有近现代名篇如《做最好的自己》、《致橡树》、《春》。更令人惊喜的是,也有参赛选手按照自己对作品主题、情感的解读将不同作品串联在一起表演:来自越南的姐妹花阮明圭、潘琼芝、阮氏翠娥演绎了《凤求凰》和《白头吟》的故事,展现了她们对于中国古代爱情观的感悟;黄阮明淑将两首有关黄鹤楼的名篇《黄鹤楼》及《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结合在一起,王力则把欧阳修在人生不同境遇时的两首作品《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及《渔家傲·近日门前溪水涨》放在一起表演。
除朗诵之外,同学们也配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为演出配上了伴奏、背景视频及表演。演出《木兰诗》的阮天银、张美瑛、梅金银、夏妍分别穿上汉服或戎装,演绎了木兰精彩的一生。来自马来西亚的李文安在朗诵中加入了茶艺和古琴展示,充分体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本次比赛邀请了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周西宁老师、李澜老师、李沛老师担任评委。评委老师们对朗诵作品的背景和情感进行了一一解读,对参赛选手的表现进行了点评并给出了建议。评委们都表示,今年参与比赛的同学们在选题、读音、情感展示和演绎上展现了极高的水平,体现了同学们对于中国诗歌文化的理解。
在正式比赛结束之后,来自马来西亚和阿根廷的同学们还表演了马来西亚诗人田思的中文诗《我们不是候鸟》,展现了中国诗词文化对海内外炎黄子孙文化基因的润泽,中华文化基因在海内外不断的传承和弘扬。
在《我们不是候鸟》的表演后,本次诵读大赛的结果也尘埃落定。段盈希带来的《致橡树》摘得桂冠。
比赛结束后,同学们纷纷感慨,通过朗诵经典诗词和聆听老师对诗词的讲解,他们进一步感受到中国诗词的巨大魅力,也更好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大家纷纷表示会继续好好学习中国诗词,了解其中蕴含的中国精神,将更多、更美的中国诗词传播到世界各地。
读万卷书也要行千里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既写在书中,也根植在中国大地上。3月30日至31日,26名参赛选手代表赴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实地开展调研考察活动。驱车前往婺源的途中,老师向大家科普了有关江西省和婺源县的文化常识,如江西省名称的由来并不是长江之西而是江南西道的简称,同学们路上途径的九江市名称的由来是众多河流汇聚的地方,婺源县以其油菜花和徽派建筑闻名,红绿黄白黑构成了婺源的代表性颜色等等。
到达婺源后,第一站同学们来到著名的徽派建筑风格古村落——李坑。暮春三月,村边的油菜花竞相怒放,满目金黄;村落群山环抱,山清水秀;村中明清古建遍布、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村中的石板路、青石门、牌楼、茶亭、廊阁全都充满历史的沧桑,翘角飞檐的徽州古建筑上精雕细琢的图案繁华细腻,显示着古镇漫长悠久的历史。
3月30日上午,同学们来到了有着“中国最美乡村”美誉的江岭。江岭通过古树、河流、梯田、农舍、农作物合理布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也展现了当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的理念。同学们置身在油菜花海中,了解到婺源县近年来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禀赋,以油菜农文旅融合、功能型菜籽油、功能型油菜苔作为三大类主导产品赋能乡村振兴,实现“一花多益”。
最后一站,同学们来到了婺源纸伞非遗传承基地——竹安堂伞厂,亲眼见证了一把油纸伞的制作过程。经过砍竹,裁筒,穿骨,蒸煮晒干等十数道流程方能完成伞骨制作,再进行,装杆,绕线,裱面,糊边,绘画,穿线,结顶,刷油,装柄,验收的各个工艺阶段才能最终成为拿到同学们手中的成品纸伞。参观完师傅们的手艺之后,同学们亲自动手在布伞上题诗作画,一朵朵兰花、梅花在伞面绽放,一尾尾锦鲤在荷塘跃动。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同学们将完成的作品摆放在一起,齐声朗诵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表达了大家对春天的赞美和对中华诗词文化的热爱。(文字:王怡;供图:黎卫民、王力、段盈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