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我和武大来华留学的故事】国际暑期学校与国际学生培养

时间:2023-11-09 09:09:59 来源: 点击量:

讲述人:关琳,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留学生培养办公室主任2011年开始参与策划、组织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暑期学校工作,教育国际化工作成果获2019年武汉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022年教育部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自2011年起,已连续举办13届“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暑期学校(以下简称国际暑期学校”,为全球范围内地球空间信息领域研究生拓展学术视野,启发创新思维提供交流平台,进一步扩大武汉大学测绘遥感学科国际影响力,助力来华留学品牌建设,已办成本领域国际知名的国际暑期学习品牌。2023年举办的第13届暑期学校,是疫情结束后的首次线下活动,吸引了来自国内外28个国家的110名学员,课程内容前沿性强,受众多,学员反响,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线下暑期学校的强大感染力。

本人有幸亲历了暑期学校13年来创办、创新、坚守的历程,回顾和整理个人感悟,希望能为不同学科的国际暑期学校活动的组织提供一些工作经验。

创办之初

1.国际化定位,打造武汉大学暑期学校特色品牌

暑期学校创办之初,时任实验室主任龚健雅教授就为暑期学校明确国际化定位,希望通过活动吸引外籍高水平学者前来讲学和研究,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汉学习,助力我国地球空间信息学教育与研究的国际化水平提升,力争办成世界知名的研究生暑期学校。

这一阶段,实验室每年都会邀请4—5位国际知名学者为在校研究生讲授全英文专业选修课。这批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国际化师资,成为了暑期学校创办初期的主要教学力量。随着暑期学校稳步推进,实验室开始面向全球广发邀请。每一位有国际合作伙伴的老师都可以推荐暑期学校的授课老师。2015年起,暑期学校的师资力量非常雄厚,几乎每年开设3门课程,邀请来自中国、美国和欧洲的学者分别主讲一门课程。由于学员较高的专业水平,极佳的授课体验给海外教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些学者后续和实验室教授团队开展了更深入的交流合作,并开设了研究生全英文专业选修课。

创办初期,参加暑期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与实验室有着一定合作基础的国内高校和科研团队。这一时期,通过国际暑期学校,双方加强了合作交流与深度。随后越来越多的学员参加了暑期学校,回到自己国家帮助宣传推广,实验室在本领域国际学生中的知名度也在不断扩大。

2.高品质办学,设计科学合理课程方案

暑期学校课程和常规课程相比,具有以下特点:时间相对较短,学员和教授以及学员和学员之间的交流时间有限;讲授的课程内容相对集中,学习强度大;学员的背景和基础千差万别,讲授内容的深度需要特别把握。因而,暑期学校要取得好的效果,需要前期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和办学方案。

管理团队事先会与主讲教师反复沟通,预测学员的基础情况,确定课程内容范围和细节,让优秀的学员能够更上一层楼,让基础差的学员也有所收获。暑期学校的学员将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选择一门进行学习,课程授课内容由浅至深,系统讲授各自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并通过上机实践锻炼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每门课程由课堂讲授(12个学时)、上机实践(3个学时)、课程设计(1个学时)四个部分组成,共计1学分。

在实践环节,老师把上课的知识融入到实例中,学员们能够把所学知识直接用于实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学习,学员们能够接触到相关领域前沿成果,并能实际操作和使用最新的软件和技术。

为了帮助学员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课程中所学知识,暑期学校的课程考核的方式均采用课程答辩方式。学员自由组成4人左右的研究小组,通过交流协作,挑选题目、选择数据、实验分析、获得结论并进行成果展示,从而获得课程成绩。学员都乐于组成跨国团队,期待多元化的沟通和思想碰撞。在最后一节课的课程设计答辩环节,任课老师从每门课程选出1-2组优秀成果,在结业典礼上颁发优秀学员证书和奖励。自从这一考核方式被采用,学员们的学习主动性被大大激发,全英文环境下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抗压能力同时得到锻炼,演讲展示技巧得到快速提升。

“在《时空大数据分析和数据科学》课程中,我学到的 NoSQL 数据库和head-tail-breaks分类法,都可直接运用到现在的研究中。能够和来自各个国家、富有创新精神的同学组成小组,是非常棒的体验。”德籍博士留学生Jendryke Michael说。他所在的团队在课程项目考核中获得优秀成绩,全组成员获评“优秀学员”。

创新之路

    1.多元文化交融,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实验室每年举办国际暑期学校吸引各国学生来中国感受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同时提供高端学位项目,为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培养一批知华、友华、亲华、爱华的未来领袖人才,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李德仁院士在谈到暑期学校和来华留学工作时,特别提到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为此,在课程之外,工作组开始探索促进文化交融的活动形式。比如2014年,部分学员自费前往宜昌市,参观了三峡大坝水电工程。2015年暑期学校举办了羽毛球友谊赛,并于当晚在实验室观看电影。2016年起,每年的线下活动中都安排了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的行程,带领学员充分感受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和人文情怀。即便是2020—2022年的线上活动中,我们在腾讯会议和微信群里的开展了很多文化交流活动,如线上歌舞晚会、美食秀、优秀文化交流作品评选等。

经过多年实践,文化交流party被认为是在促进文化交流上效果最佳的活动形式。在暑期学校的邀请函中,我们会提醒来自不同国家的学员在行李箱中带上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或道具。待到大家相聚武大,在几天的交流中情感和友谊逐渐加深之时,文化交流party就会如约而至。这一天,学员们会身着民族传统服饰,自信地展示各自国家的文化和艺术:奔放粗犷的非洲土著舞、含蓄细腻的柬埔寨宫廷舞、动感活力的韩国女团舞,俄罗斯、蒙古、阿尔及利亚的精美服饰让人目不暇接。压轴环节出场的中国书法,则会引发全员参与的热情,大家纷纷尝试写出自己的中文名字和吉祥词语,拥抱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信息化管理,拥抱网络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当暑期学校举办至第三期时,组织工作已经形成稳定模式。彼时,网络和数字化技术开始更深刻地融入人们的教学和日常交流中。

2015年,暑期学校的工作团队紧跟新技术发展趋势,在实验室研究生的帮助下专门开发了具有响应式设计和全端支持的web网站、手机APP,组建了微信群,实现了报名、招生、教学的全信息化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暑期学校网站设有“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必读文献”模块,以便学员了解教学计划,有备而来;随着课程推进,在“课程讲义”模块录入教师课堂呈现的PPT 文件,确保学生能及时获取课程最新内容,温故而知新。

暑期学校手机APP具有推送消息、资源分享、教学管理功能,方便学员的教学与日常生活。学员在每节课前扫描课程二维码即可签到,课程结束后登陆APP可查询课程成绩,并对课程做出评价。同时,APP加入了地图导航功能,帮助学员前往教室和酒店。随着微信小程序等功能逐渐强大,暑期学校APP于2019年起不再主动提供给学员下载。

“暑期学校组织得很成功,从课程设计、文化活动安排、网络技术运用,都非常有国际范儿,暑期学校的工作团队值得肯定!”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李斌教授在参与暑期学校授课后盛赞。

坚守不易

1.疫情下坚守,开启全面线上教学

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给暑期学校的组织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线下活动注定无法开展,实验室领导班子为此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并决定继续在线上开展暑期学校活动,让世界看到武汉这座英雄城市和武汉大学测绘遥感学科的办学实力;同时也为世界各地被困在家中的学子提供一次线上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2020年,我们成功摸索出了线上举办暑期学校的实施路径。借鉴了清华大学暑期学校的线上举办经验,按照线下的标准和流程,录制了暑期学校的开幕式视频,李斐副校长,在多次参与线下活动后,首次在绿幕前完成了暑期学校致辞。在多方调研和征求任课老师的意见后,我们采用Zoom作为授课软件,邀请来自美国、意大利和武汉大学的三位学者为同学们进行线上授课。这一年,来自17个国家的102名学员在云端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

2021年,暑期学校在全球媒体宣传工作有了重大突破。我们加深了与暑期学校赞助商广州中海达公司的合作,借助中海达国际业务部的全球社交媒体和行业平台,如官方网站、newsletter、社媒及google付费广告等多渠道持续进行线上的数字化推广,精准覆盖目标人群,暑期学校的网页浏览量较往年同期有了200%的增长。同时暑期学校工作团队,为三门课程精心制作了先导视频,尝试通过流媒体进一步扩大课程宣传信息的传播性和吸引力。最终,33个国家的107名学员被选拔参加了线上暑期学活动,参与国别数创历史新高。

通过前2年的课程讲授实践和反馈,在2022年,暑期学校调整了教学风格,推出系列前沿讲座,围绕智慧城市主题,将武汉大学测绘遥感学科的前沿成果和学者汇集,向全球推出智慧城市的武大解决方案。这一变化给暑期学校的生源带来了巨大的增长,65个国家的700名学员在线上参与了本次暑期学校。

2.有组织实施,组建和历练高效工作团队

实验室党委始终高度重视暑期学校工作,成立了暑期学校管理团队负责暑期学校的计划与实施工作。实验室分管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的副主任的吴华意教授负责整体工作,实验室国际交流领域的知名教授负责课程的教学方案设计,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负责暑期学校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

考虑到暑期学校的工作内容繁杂、工作量大,要做到让学员满意离不开规范和周到的细节安排。而暑期学校的管理团队除了固定的几位教授和行政老师外,几乎每年换一批学生志愿者团队。在实验室这样体量的单位,每年组织一场国际暑期学校,其实是对团队工作能力和责任心的极大考验。难得的是,十三年来,我们坚持走了下来。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志愿者队伍的有力支撑,一方面是工作经验的记录和传承。

每年志愿者的第一次会议上,我都会和同学们细数暑期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引导同学们看到活动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志愿者们会从发布通知、网络宣传开始,到邀请函办理、注册报到、活动组织、课程助教、开闭幕式会务,直至完成工作总结,方才走完暑期学校的全流程。面对这么一个充满挑战的全英文工作场景,同学们在其中边学边做,不断解决问题,锻炼了素质和能力。

另一方面,在吴华意主任的指导下,暑期学校工作团队坚持进行活动总结,形成集锦文档,将一次活动沉淀为一段文字和一本手册。在老师和学生志愿者的及时记录和一次次工作复盘中,一套成熟的工作流程和业务文档已然形成,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一位志愿者在工作总结会上分享“暑期学校的组织工作是这个学期我认为自己成长最快最有意义的工作,今后再面对大型、组织工作复杂的工作,我有信心可以胜任!”

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在志愿者与学员的交流过程中,友谊变得深厚。微信群聊的高频词,由初期的“老师,请问”“感谢志愿者”,逐渐变为“和你们在一起很开心”“我爱武大”“有机会到我们学校学习”……学员们由最初的小心翼翼逐渐变得活络,无话不谈。

亲历暑期学校的13载,也是我个人入校工作的13载,更是见证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发展、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学生素养不断提升的13载。很荣幸自己的成长能够融入武汉大学的国际教育工作、“留学中国”品牌建设工作中,祝福学校的国际教育事业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