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园地 > 校友信息 > 正文

【我和武大来华留学的故事】麦克博士

时间:2023-11-10 08:34:07 来源: 点击量:

讲述者:李熙,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卫星遥感专家,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202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Nature Food, RSE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个项目。



我从2015年开始,先后指导过来自阿尔及利亚、德国、巴基斯坦、老挝、泰国的留学生其中,来自德国的麦克·延德里克作为博士后与我一起参与科研和国际交流工作,对我校测绘遥感学科作出了贡献,这里我要讲讲他的故事。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主人公,麦克的英文名叫做Michael Jendryke,姓氏为Jendryke(延德里克),照道理应该称呼他为Jendryke博士,因为Michael发音朗朗上口,实验室的老师和学生都直接喊他Michael,所以干脆喊他Michael博士,他也没有意见。麦克于20052008年、20082010年就读于德国的波鸿鲁尔大学,分别获得地理信息方面的学士和硕士学位。在硕士就读期间,前往联合国训练研究所(UNITAR)下属的联合国卫星中心(UNOSAT)实习,并在硕士毕业后,在该单位短暂工作了一段时间。本着对东方文化的向往,他获得了我国的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的资助,于20122016年在武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廖明生教授和Timo Balz教授。他在读期间学习了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和地理分析方法,这是两类完全不同的研究主题,因此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内容高度交叉,他的博士论文内容非常有意思。

我第一次见到麦克,是在2015年的某一天,是在Timo Balz教授的办公室,当时麦克留着很酷的小辫子,很热情地给我打招呼,随后我们加了微信。因为他是我们实验室为数不多的来自西方国家的留学生,所以我对他比较关注,有时候和他约顿饭,主要聊聊他为什么来中国留学以及以前的经历。于是我们慢慢变得熟悉起来,也了解到他在中国留学的时候娶了中国太太。转眼间到了2016年,他从我们实验室毕业了,我有时候也和他聊聊他今后的职业规划,他说一直在考虑。有一天,我和他一起吃饭,他突然告诉我,想留在我的团队做博士后,这让我非常地惊讶,我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我做的遥感研究很有意思,可以用来解决国际社会的问题,因此很想参与。需要简单介绍一下,我曾经利用夜光遥感技术评估了叙利亚人道主义灾难,获得了联合国的引用,还被许多国际媒体报道,这在当时的学术圈里有点非主流,这或许是吸引他的原因吧。

2017年11月,经过学校部门的严格考核,他顺利地入职成为了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员。因为麦克的文化背景,我没有安排他按照传统模式参加科研项目,我安排他的工作主要提升课题组的英文水平、提升课题组的程序编写水平和协助课题组开展国际交流。虽然英语不是麦克的母语,但是他长期在英文环境生活和工作,因此他的英文非常流利,我经常有意地安排他和团队学生在一起交流。由于麦克的母语不是英语,所以他不使用复杂的英文单词和句式,加上他的发音非常清晰,所以与他交流反而非常轻松,因此我的学生的英文水平也有明显的起色,我的学生也非常喜欢和他聊天。除了平时的英文口语练习,我还安排麦克帮助学生修改英文论文,在这个过程中他充分体现了德国人的严谨,他会对论文每句话仔细揣摩意思,并和论文的第一作者进行充分讨论,因此,被他修改过的论文,从来没有因为英文语法问题被审稿人批评过。考虑到麦克曾经长期从事程序编写的科研和工作,特别在地理信息数据处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因此安排他在暑期给我的硕士新生开展编程培训,主要教授Python语言。给新生开展编程培训的工作,我之前也安排过,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但是,自从麦克开展培训工作后,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准备课件,并且准备了大量的生动案例,让编程学习深入浅出,虽然他使用英文进行教学,但是参与培训的学生们几乎都能完全掌握他说的内容,完全超出我的期望。此后,我们课题组将Python作为主要的编程语言,一直延续到现在。

我一直对国际交流保持着极大的关注度,特别是和联合国卫星中心(UNOSAT)保持着联系。联合国卫星中心(UNOSAT)是2001年由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亲自批准成立的,该机构的职能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支持人类和平事业以及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前文提到过麦克曾经在联合国卫星中心短暂工作过,这无疑给我接近联合国卫星中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我清晰地记得,2018年暑期前的一天,我去了麦克所住的小区,和他进行了一次长谈,探讨计划前往瑞士日内瓦的联合国卫星中心的访问,麦克对于能够前往自己曾经的工作单位非常的兴奋,也非常希望能够促成我的课题组和该机构的合作。2018年8月,我和麦克踏上了前往德国-瑞士的路程。这是我的第一次欧洲之旅,麦克知道我是第一次前往欧洲因此对我照顾有加,所以这次旅行中我完全没有操心。在结束访问德国地学中心后,2018年8月20日,我和麦克踏入了设在欧洲原子能中心(CERN)的联合国卫星中心办公室。联合国卫星中心主任艾纳.比约格博士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特别是看到他的前任下属麦克居然从中国过来访问,顿时使得我们的距离拉近了很多。在会谈过程中,我充分展示了武汉大学以及我的课题组在遥感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另外我也不断展示武汉大学在国际化建设方面的成果-不少西方国家的科学家和年轻人前往武汉大学工作,麦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经过一个小时的会谈,艾纳提出要和武汉大学签订一个MoU,我当时就听到后,也没有意识到什么,因为有不少单词我都没听明白,自然也不会特别关注某一个词汇,我只能反复地说OK、谢谢之类的词汇。会谈结束后,我和麦克坐上了回酒店的公交车。我十分清晰地记得,麦克在公交车上告诉我,他第一次听说他的前任老板这么爽快并主动提出要和一个研究机构签订MoU。我问MoU是啥?他立马拿出了手机,写出了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我一查中文,原来是“谅解备忘录”的意思,我当时惊呆了,原来我们短短一个小时的会谈居然拿到了和联合国机构签署协议的机会,这是我完全没有料到的。回国之后,我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推动武汉大学与联合国训练研究所(UNITAR)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在备忘录框架下,UNITAR为武汉大学提供了学生实习的绿色通道。事实上,联合国实习岗位竞争非常激烈,1:20的竞争比率是常态,部分岗位的竞争甚至达到1:800,因此联合国的实习绿色通道是基于对武汉大学遥感学科的完全信任,也是武汉大学国际合作的重要产出。从2020年1月开始,我负责选拔了13名硕士生前往联合国卫星中心进行实习工作,他们在洪水制图、地震损失评估、土地覆盖制图、人道主义灾难评估等诸多方面作出了非常优秀的工作,有力地支持了联合国工作,获得了联合国方面的极高赞誉。目前,该实习项目已经成为武汉大学国际合作的品牌项目。事后,我经常在想,尽管武汉大学的遥感学科多年蝉联全球第一,但如果没有麦克和我同去日内瓦进行访问,以及麦克的积极撮合,恐怕就没有我们和联合国继续合作的故事了。

时光如箭、岁月如梭,博士后的两年合同期很快就过去了。2019年11月,麦克综合考虑了自己的事业发展和家庭情况,他还是最终选择回到德国工作,结束了他在中国8年的神奇之旅。回德国前,他请我吃了一顿饭,回顾了他在中国的8年的经历,并且表示,他一定还会回武汉大学看望曾经的同事和同学。他一家三口刚刚回到德国,武汉就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不久后欧洲也暴发了疫情,疫情期间我们也多次联系,相互关心对方的状况。后来我得知,他近期在德国开办了自己的公司GeoInsight,从事地理信息的产业服务我衷心地祝愿他创业之路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