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6日,在父亲节这一天,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30名师生走进太保家园(武汉)国际颐养社区,与这里的“老小孩”们共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亲子共鸣节”艺术创作活动。活动现场,洁白的T恤化作画布,中外老少的欢声笑语与斑斓色彩交织,勾勒出一幅幅充满生命力的“阳光家园”图景。

来自哥斯达黎加的苏星河同学与87岁的胡承谷老人组成“忘年搭档”,两人将手掌蘸满颜料,在T恤上留下并排的手印,并用中英文签下名字。“这是我们的‘友谊契约’!”胡爷爷笑着说道。而法国女孩柯艾琳虽然汉语尚不流利,却用画笔与老人们默契配合,她指着共同完成的抽象花朵图案说:“这就像武汉的樱花,短暂却灿烂——爱不需要太多语言。”

一位退休老教师在T恤上挥毫写下“武汉大学南非留学生好帅”,他调皮地眨眨眼:“年轻时我也这么帅,现在把称号传给年轻人啦!”另一组创作的“阳光下”主题画作则饱含深意:金黄的向日葵与抽象的人形剪影向阳生长。“万物生长靠太阳,” 参与创作的张爷爷解释道,“我们老人和你们留学生都一样,要永远向着光。”


活动尾声,中外参与者举起作品组成“太保家园”字样合影,齐声用中、英、法语祝福“父亲节快乐”。武汉大学带队老师表示,这已是国际学生“心连心”志愿服务队第四次到访,每次活动都让不同代际、国籍的人们成为“同学”,相互学习。这场特殊的父亲节活动,不仅是一次跨越年龄的艺术对话,更是武汉大学培养知华、友华、爱华国际人才的生动实践。当不同肤色的手掌印与银发长者的笔触在画布上交汇,我们看到的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缩影。国际学生们在志愿服务中深化了对中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传统美德的理解,而老人们的幽默智慧则成为最鲜活的中国文化教材。


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注重知行合一,通过组织养老院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国际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读懂中国。这些未来的中外友好使者,正在用行动搭建民心相通的桥梁。从太保家园到世界舞台,武汉大学的国际学生们正将这份跨越国界的温情传递到五洲四海。他们的每一笔涂鸦、每一次互动,每一场润物无声的人文交流,都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青春力量。(图文:谭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