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筑牢学术根基,赋能科研创新——我院首期博士留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研讨会成功举办

时间:2025-06-17 11:00:57 来源: 点击量:


6月15日,国际教育学院成功举办首期“博士留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研讨会”,全校130余名博士留学生全程参与研讨会。研讨会旨在提升博士留学生学术写作能力,强化学术规范意识,助力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通过专家报告、朋辈分享及分组研讨等形式,构建多维度学术提升平台。

一、学者引领:夯实学术写作基础

上午9:00,电气与自动化学院伊拉克籍副教授阿部以《学术成果传播与规范发表》为题开启专题报告。他结合自身科研经验,首先系统阐述了博士研究生需要通过的第一个重要关卡——开题报告撰写的核心逻辑,强调开题需回答“研究问题的重要性”“方法的可行性”“成果的创新性”三大问题,涵盖选题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及预期贡献等关键要素。

针对学术发表,阿部教授特别指出,高质量论文需遵循“清晰、简洁、准确”的语言原则,避免术语滥用与冗余表述,并以IEEE期刊为例,详解了标题凝练、摘要结构化及图表规范等技巧。此外,他着重强调学术伦理的重要性,通过案例解析剽窃的多种形式,警示学生“剽窃将导致论文拒稿、学术指控及职业声誉受损”。阿部老师也向同学们推荐了多种学术领域辅助工具。

 

二、朋辈分享:多维经验赋能科研进阶

朋辈分享环节,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哈萨娜、来自巴基斯坦的瓦克和来自孟加拉的李伊凡等三位优秀博士毕业生代表分别针对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写作方法与投稿策略、研究框架设计与创新点凝练和选题与文献搜集三个学术写作重点环节进行分享。

哈萨娜以《核心期刊论文写作与投稿全流程》为主题,分享了跨文化学术写作的实践经验。她提出并阐释了“三段式论文结构”。在投稿策略上,她建议通过JCR分区、中科院期刊预警名单等工具筛选目标期刊,强调cover letter需突出论文与期刊宗旨的契合度,并分享了应对审稿意见的“逐点回应法”。

瓦克聚焦研究框架设计,提出“问题-方法-创新”的黄金三角模型。他强调,研究框架需先通过文献综述识别领域缺口,再基于理论基础构建研究路径,例如在环境科学研究中,可结合遥感数据与机器学习算法设计跨学科方案。针对创新点挖掘,他建议从“方法优化”“数据新应用”“理论拓展”三个维度切入,以其本人“光学与SAR数据融合识别湿地”的研究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技术整合形成原创贡献。

李伊凡以《学术选题的“黄金法则”与文献高效检索》为题,分享了法律学科的选题经验。他提出选题需兼具“现实关联性”与“理论深度”,避免宽泛命题。在文献检索方面,他推荐利用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CNKI 等数据库,结合“关键词组合检索+滚雪球式引证追踪” 策略,并强调需批判性阅读文献,识别理论矛盾与研究空白。

三、分组研讨:跨学科碰撞激发科研灵感

下午14:00,与会学生按学科背景分为三组展开深度研讨。测绘遥感类小组探讨了遥感数据可视化与误差分析的学术表达;其余理工类小组聚焦“AI工具在实验数据处理中的伦理边界”,讨论了ChatGPT辅助写作的合理使用场景;人文社科类小组则以“跨国比较研究的选题策略”为主题,分享了多语言文献检索与跨文化研究设计的经验。除了聚焦本学科关系的学术问题外,各小组也利用宝贵的机会探讨了在华求学面临的共性问题,针对HSK考试备考策略、中文课程学习面临的困难、与院系和课题组中国师生建立友谊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四、活动成效:构建学术成长共同体

巴基斯坦籍博士研究生阿里表示:“阿部老师和哈萨娜同学的分享给我在投稿期刊选择和应对修改意见的策略上带来了很多启发。”

越南籍博士研究生胡西表示:“和其他文科类学生沟通后,我发现我们面临着一些类似的困惑和学习问题,今天的讨论中很多同学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经验。未来我们也将互通有无,共同进步,争取早日顺利毕业。”

本次研讨会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分享+互动研讨”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博士留学生的学术写作与规范意识,更搭建了跨国界、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未来,我院将持续举办系列学术活动,助力留学生科研能力提升,推动全球科研合作与知识共享。图文:王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