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下午14时,武汉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申办论证会在我院401会议室隆重召开。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唐其柱副校长、国际教育学院雷世富书记、院长王爱菊教授以及汉语教研室程乐乐教授、周颖菁教授、吉晖副教授、潘泰副教授、周西宁博士、刘姝博士等教师、基地办主任刘焰等参与了论证会。此次会议由王爱菊院长主持。
论证评审专家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向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李泉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程邦雄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李春玲教授等四位专家担任。李向农教授担任论证专家组组长,与会专家通过远程线上会议就申办方案进行了全面论证。
首先,唐其柱副校长向各位专家致欢迎词。唐校长在讲话中回顾了武汉大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悠久历史。据考证,1936年9月,国立武汉大学接收英国牛津大学的毕业生就读中国文学系,这是我校第一位来华留学生。我校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蓬勃发展,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已建成全英文授课项目38个,来华留学生教育涵盖了语言生的预科教学、汉语言本科生教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以及博士等各个阶段,国际学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唐校长强调此次申报语合基地,是落实中央“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精神,将大大推动我校国际中文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希望得到语合中心的领导与各位评审专家的大力支持。

接下来,王爱菊院长回顾了我校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与研究开发基地历史,同时也详细介绍了此次“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申报的相关工作情况。
随后,专家组组长李向农教授主持专家论证环节。各位专家就武汉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申报方案,先后从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而中肯的论证意见。李泉教授充分肯定了武汉大学在综合性学科方面的优势,建议应突出基地的特色化。程邦雄教授围绕“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问题,指出基地应在本土化教师培养、本土化教材编写以及将汉语推向世界的有效教学方法等方面发挥作用。李春玲教授强调基地建设应具有“相对唯一性”,而且应将今年7月国家新颁布的《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作为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的依据。最后李向农教授做总结发言,他提出基地应首先树立“区域性布局”这一大局观,统筹联合辐射中南地区,同时在第二语言教学、习得研究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四位论证专家一致认为此次基地申报顺利通过论证。

武汉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的申报是我校国际中文教育的一件大事。基地将发挥独特优势,凝聚资源,形成合力,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编辑:刘焰、供图:王琤、姜勇)